电泳仪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
电泳仪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| 时间: September-11 16:04:18 | 分类:技术栏目
凌仪生物提供高速离心机,美国Bio-rad伯乐电泳,德国eppendorf艾本德移液器,美国ABI基因扩增仪PCR,雅培原位杂交仪,Thermo热电离心机等实验室仪器设备,以及Corning康宁,Axygen爱思进,Greiner格瑞拉等耗材要省钱,别错过哦。 1.电泳仪通电进入工作状态后,禁止人体接触电极、电泳物及其它可能带电部分,也不能到电泳槽内取放东西,如需要应先断电,以免触电。同时要求仪器必须有良好接地端,以防漏电。
2.仪器通电后,不要临时增加或拨除输出导线插头,以防短路现象发生,虽然仪器内部附设有保险丝,但短路现象仍有可能导致仪器损坏。
3.由于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阻值不同,电泳时所通过的电流量也不同,其泳动速度及泳至终点所需时间也不同,故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泳不要同时在同一电泳仪上进行。
4.在总电流不超过仪器额定电流时(较大电流范围),可以多槽关联使用,但要注意不能超载,否则容易影响仪器寿命。
5.某些特殊情况下需检查仪器电泳输入情况时,允许在稳压状态下空载开机,但在稳流状态下必须先接好负载再开机,否则电压表指针将大幅度跳动,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机器损坏。
6.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,如较大噪音、放电或异常气味,须立即切断电源,进行检修,以免发生意外事故。
研发背景
1937年,瑞典生化学家Tiselius集前人百余年探索电泳现象之大成,发明了Tiselius电泳仪,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自由界面电泳方法,利用该法首次证明人血清是由白蛋白(A)、Α、β、γ球蛋白组成,并因此于1948年获得阿果奖。随后电泳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,1949年,RicketlsMarrack等人证明人血清蛋白质经电泳分离可依次分为白蛋白,Α1、α2、β、γ球蛋白五个组分,1957年Reiner对人血清五个组分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。
但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,扩散和对流作用较强,影响分离效果,于是在50年代相继出现了固相支持介质电泳。较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,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较少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、多肽、糖等通常用滤纸、纤维素或硅胶薄层平板作为介质进行电泳分离、分析,但目前一般使用灵敏度更高的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等来进行分析。而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,以滤纸、硅胶或醋酸纤维素膜等作为支持介质进行电泳,其分离效果并不理想。于是1959年,Raymond和Weintraub,Davis和Ornstein先后利用人工合成凝胶作支持介质建立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,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泳的分辨率和分离效果,增强了电泳技术的发展、渗透及与其他技术结合配套的能力。致使各式各样的电泳技术和电泳材料如雨后春笋、竞相争荣,成为当代实验科学技术中品种繁多、应用广泛、基础与尖端技术皆备的大技术。
根据电泳中是否使用支持介质分为自由电泳和区带电泳。
自由电泳不使用支持介质,电泳在溶液中进行。这类电泳又分为非自由界面电泳和自由界面电泳两类。非自由界面电泳指悬浮在溶液中的带电粒子(如各种细胞)通电后全部移动,不出现界面,如显微电泳等。自由界面电泳中被分离物质集中在某一层,形成各自的界面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。自由界面电泳需要昂贵精密的电流仪器,仅在少数特殊电泳如等电聚焦电泳和等速电泳中使用。
区带电泳都使用支持介质,根据支持介质不同分为滤纸电泳、醋纤膜电泳、薄层电泳和凝胶电泳等。此外,根据支持介质的装置形式不同又可分为水平板式电泳、垂直板式电泳、垂直盘状电泳、毛细管电脉、桥形电泳和连续流动电泳等